她把群众当亲人:一位检察长和她的民情日记

2014-04-01 08:23来源:51网 分享到:

 

51网讯: 44岁的鲜丽个头不高,说话语速很快,她习惯把头发编成一团梳在脑后,穿上检察官制服就会显得特别的有精气神。从事检察工作11年,从新龙县、得荣县再到泸定,鲜丽一直在基层检察工作的最前沿。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和态度,让一位女性在高海拔地区能够如此坚持?

 

从2011年11月任职泸定县检察院检察长开始,鲜丽就形成了一个习惯,将自己与群众接触中一些特别有感触的事情记录下来。不知不觉,两年过去,鲜丽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40余篇、30000多字的日记,她自己称呼这些文字为“民情日记”。“记录的都是老百姓的心中事儿,也是我牵挂的事儿。”写民情日记已经成为鲜丽工作、生活的一部分,而这种习惯也渐渐影响着周边的人。现在泸定县检察院的所有干警也都开始记民情日记,只要翻开日记本,那些与群众接触的点滴就会跃然纸上,既能提醒自己,也能感动他人。

 

“鲜妈妈来了……”

 

每一篇日记背后,都会有一个故事。2011年12月6日,鲜丽的日记里写到那天令她一生难忘。“第一次看到家境贫寒老人的担心和哭泣,我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挽救这个家庭……”这篇日记,开启了她和“亲戚”龚仲华一家的故事。

 

两年前,这个家庭差点遭遇“灭顶之灾”。鲜丽回忆,2011年12月6日,她和干警前往金华村一困难家庭了解情况,却亲眼目睹家里的老太太两次下跪的场景。“当时眼泪就流了下来。”鲜丽说,回去后心有牵挂,写下一篇《第一次见到老人下跪》的日记。

 

在走访中,鲜丽了解到这户家庭唯一的“劳动力”龚仲华,因帮人开车发生车祸致人死亡,以交通肇事罪被抓,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和两个身有残疾的小孩,生活都成了问题。为了帮助这一家,一方面鲜丽迅速了解案情,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申请对龚仲华宽大处理;另一方面,发动检察干警积极帮扶,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。这样的帮扶不仅让龚仲华一家重燃了生活希望,龚仲华的女儿在正能量的感召下还考上了大学。

 

3月14日下午,记者在金华村见到了龚仲华一家。“鲜妈妈来了,鲜妈妈来了……”龚仲华的女儿龚亚丽一看到鲜丽,兴奋地跑过来,俩人亲热地拥抱在一起。21岁的龚亚丽刚上大学,念高中时查出脑瘤压迫神经,听力严重下降,现在靠助听器勉强能分辨一些声音。女孩照例从屋里找出纸和笔,鲜丽用笔“询问”起了她的学习情况。龚亚丽的爷爷说,“亚丽妈妈走得早,现在亚丽早已把鲜检当成自己妈妈了。”龚亚丽用笔告诉记者,“没有鲜妈妈的帮助,就不会有我家的今天。”

 

龚家的日记,鲜丽写了四篇。日记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发展变化,也带着鲜丽的思考。“再忙也要抽空写日记。”鲜丽说只有在内心深处把群众当亲戚,群众才会走进你,把你当亲人。

 

总有一些牵挂在心里

 

日记不仅仅是一个私人的记录,对于鲜丽来说,日记还可以是追踪工作的线索,更能传递出一份责任和挂念。《百里寻孤儿,艰难访亲戚》、《我们一定要找到你》、《再次与孤儿谈心》等日记中出现的的14岁男孩刘天(化名),是鲜丽通过“结对认亲”方式认识的孤儿,也是至今仍让鲜丽最为牵挂的。

 

“孩子低头有些不好意思,他身上穿的破旧衣服有些脏,脚穿一双烂拖鞋,我说:‘刘天,我是你的爱心妈妈,今后有啥事给我说,我们共同交流。’”鲜丽的日记记录下了第一次见到刘天的一幕。刘天幼年丧父,母亲离家出走,他一直寄宿在伯父家中。阴暗潮湿的房间里,散发着霉味的被褥、胡乱堆砌的杂物,看到这些,“爱心妈妈”鲜丽心酸不已。回来后,鲜丽心里放不下,触动她写下日记《第一次见到孤儿》。“我的儿子、侄女来了之后,我把日记也给他们看,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。”鲜丽说,日记让下一辈受到教育,同时也提醒着自己的职责。

 

由于从小缺乏关爱,刘天屡次逃学,教育帮助孤儿的难度超出了鲜丽的想象。去年芦山县4.20地震发生后,鲜丽和几名干警紧急赶往结对的亲戚家,发现刘天逃学出门,仍未回家。为了找到刘天,鲜丽和干警赶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山崖寻找,终于在当地寺庙寻找到了刘天。去年年底,为了彻底解决孩子的抚养监管问题,鲜丽与常年在外的刘天母亲取得联系,经过有效的沟通,刘天终于回到了离别10年的母亲身边。

 

3月15日,正在刘天大伯家了解情况的鲜丽,接到了刘天从乐山打来的电话。刘天告诉鲜丽自己一切都好,“他说很想我,有空要回来看我。”挂了电话,鲜丽脸上流露出喜悦的表情。

 

编辑:RW001

相关新闻

热门标签

  • 合作媒体
  • 友情链接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我要链接 | 版权声明 | 法律顾问 | 广告服务 | 技术服务中心
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.
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-0000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