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派琴家曾成伟:百年音乐世家 古琴相伴的充实生活

2014-04-28 09:25来源:51网 分享到:


曾成伟的幸福一家

 曾成伟夫妇琴瑟和鸣

 

   51网讯(记者 李梁文): 今年58岁的曾成伟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副教授,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,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。出生于文艺世家的曾成伟,不仅把蜀派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、发扬光大,而且在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方面也是一把“好手”,曾成伟的家庭夫妻和睦、尊老爱幼、子女成才。在古琴的铮鸣声中,他用心弹奏出令人艳羡的琴瑟人生。

 

采访时间:2014年4月22日

 

采访地点:四川音乐学院

 

家庭相处 夫妻和睦弟兄和谐

 

15岁那年,曾成伟先生师从外祖父研习古琴,就此走进了古琴世界。

 

谈及自己走进古琴世界,曾成伟先生整理了思路,说道:“当时正值‘文革’,古琴淡出了一般人的视野。琴人沉寂的岁月里,年少的自己却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古琴,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弹琴。我是家中老大,还要帮着母亲带两个弟弟,为了赶在家务之前完成每日“功课”,我得每天六点就起床晨练,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,持续至今。”

 

喻绍泽是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的传人,为西蜀著名琴家,在四川开启了古琴音乐专业化的道路。在外祖父的指点下,曾成伟逐渐领会琴学的精髓,体会到弹琴的乐趣,并立志要把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琴文化传承下来。家传琴学,曾成伟从外祖父那里学到的,不仅是技艺,还有做人。

 

曾成伟告诉记者,从自己记事起,外祖父在家并不大男人主义、或者父权为上,和外祖母从来没有吵过嘴、红过脸,家庭和睦,其乐融融。外祖父家实行“AA制”,每天晚饭后,外祖父、外祖母以及姨妈三人就坐在灯下“算帐”,今天买肉、买菜花了好多钱、谁出的、大家要把钱给谁,在欢笑声中,一家人掀过祥和、快乐的一天。在曾成伟尚保留着的外祖父的私人笔记本上,还可看到这样的记录:某年某月某日,向廖淑英(即外祖母)借了8元钱;某年某月某日,还了5元钱,还差3元钱。

 

对曾成伟而言,外祖父不仅是血脉上的亲人、学习上的良师,更是生活中的导师,这种人格上的完整影响,在他的性格、处事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篆刻下深深的印记。

 

1985年,曾成伟和妻子何蓉喜结连理。俩人虽是经传统的“介绍”方式认识,但婚后夫妻感情融洽,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。

 

结婚初期,小夫妻年轻气盛,难免出现分歧,曾成伟笑着谈到:“有次俩人意见不统一,大家互不理睬,在家也不说话,这样过了一天,我当时觉得好笑,我就想,家就这么大,你不理我、我不睬你的,还像什么家?于是,我就主动招呼妻子。有了台阶下,妻子何蓉也不摆脸色给我看了。从此,再遇到类似的事情,我就主动和妻子交流,两人互相交换意见和看法。渐渐地,我们“政见”相同的时候变多了。”

 

1988年6月,曾成伟的儿子出生不久,因为住房拆迁,母亲带着两个弟弟住进了曾成伟家,当时,何蓉的妹妹在蓉求学,也和曾成伟们住在一起。一大家子近十口人,挤在小套三的房子里,朝夕相处了两年,却从未因琐碎小事拌嘴、红脸,或打肚皮官司。

 

当时,两个弟弟已有工作,曾成伟们每月按时交生活费给嫂子。到了月底,钱快用完了,谁家手头宽裕一点,就主动买只鸡回来“打平伙”。虽说“亲兄弟、明算账”,但大家并不拘泥于蝇头小利,因此经济是越算越明,感情却越算越亲。

 

科学育子 德育为首培养爱好

 

2005年,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上,曾成伟的儿子曾河拿下古琴银奖,十分不易。曾成伟笑着说道:儿子从小学到高中,没有当过一次“官”,没有拿过一张奖状,生平首次“中奖”,就抱了个“金娃娃”回来。

 

曾河这个名字,源于夫妻两人姓氏的谐音组合。对于这爱情的结晶,曾成伟虽寄予厚望,却并不像大多数父母,将孩子的学习看得比天还重。曾成伟认为,子女成才先要学会做人,“德”育重于一切。曾成伟时常教育儿子,做人要正直和善良,与人相处不能让别人吃亏。

 

曾先生谈及儿子时说道:“曾河小的时候,有一次考试,曾河的成绩考得不太好,何蓉看到很着急,我当时拿过试卷一看后笑了,勾勾还比叉叉多,考得还可以嘛!”事后,曾成伟告诉儿子,成绩不需要太拔尖,但也不能“拖后腿”,至少要保持在中等水平。

 

在教育上,曾成伟只有一件事“强迫”儿子:弹琴。曾河9岁的时候,曾成伟开始教曾成伟学琴,并规定了每天至少要练够一小时。“娃娃需要培养一个爱好。”曾成伟说,曾成伟倒没有儿子也要以古琴为职业的想法,只是希望给孩子种下一颗“爱好”的种子。

 

现在,26岁的曾河正在读研究生,带曾成伟的导师正是父亲曾成伟。很多艺术家都会把孩子交给其曾成伟人教,但曾河所学的专业、传承的技艺,只有师从父亲才是“最专业”的。在教学中,曾成伟把儿子看作自己众多学生中的一个,不特亲也不特严,曾成伟常说,20好几的大人了,如果自己都不自觉、还要父母监督才能做事,那也是成不了材的。

 

多年习琴以及性格使然,曾成伟喜欢上了一种简单的生活,弹弹琴、教教学生、再斫点琴,这三件事基本构成了曾成伟生活的全部。一家三口聚在一起,父子共弹古琴、交流心得,成为这个古琴世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 

技艺高超 教书育人师德标兵

 

生活中的曾成伟,正如曾成伟教育儿子的那样,以正直、善良为做人原则。

 

身为蜀派古琴传人,这些年来,曾成伟潜心琴艺,先后在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、日本、英国、北京、南京、成都、上海、天津等地音乐厅应邀举行了十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和讲座,并有《蜀中琴韵》、《忆故人》、《中国古琴》个人专辑出版发行,还发表了《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》、《琴诗的意境》等文著,将蜀派古琴发扬光大。演奏所得,曾成伟用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,还再三叮嘱不能告诉别人。

 

记者了解到,做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,曾成伟先生从事十多年专业教学,为民乐系古琴专业从无到有不断成长付出了艰辛努力,教学大纲的制定、乐谱的整理……促使古琴教学比较系统化、规范化。2009年,曾成伟带领青年教师收集整理蜀派古琴的资料并成功申报为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曾成伟自己也被列为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”。

 

教师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、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,多年来,曾成伟坚持以“爱心”培养学生。虽然曾成伟教授的是专业课,但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,既对学生严格要求,又以“乐观向上”的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。

 

2003级有个学生李妮莱,进校时比较贪玩,每天不能保证练琴时间,还不了课,影响了教学进度。一次,又借口上体育课摔伤了手还不了课,曾成伟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她,并同她进行了多次长谈,教她为什么学、学什么和怎么学。最后,李妮莱承认自己的错误,找到了学习的动力。从这件事入手,曾成伟经常抽查她课外练习的状况,随时与家长沟通,一起做工作。在曾成伟的帮助下,李妮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古琴研究生,现就职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。

 

川音附中高三古琴学生郭绮雯,家庭条件较差,靠母亲打工维持学业,但学习刻苦。了解到孩子没有好的古琴学习后,曾成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一张非常好的古琴给她学习。

 

    这样的事例枚不胜数。

 

近几年来,曾成伟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古琴大赛中均获大奖,曾成伟自己也多次受到表彰,被授予四川省“师德标兵”称号。这次采访的结尾,曾成伟先生提到,“我始终坚信古琴在当代中国不会衰落,只是我们需要花时间花力气让更多国人重新意识到古琴的好。”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

 

编辑:RW001

相关新闻

热门标签

  • 合作媒体
  • 友情链接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我要链接 | 版权声明 | 法律顾问 | 广告服务 | 技术服务中心
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.
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-0000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