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山地震一周年:重访当年被飞石砸伤的两名武警

2014-04-18 08:35来源:四川在线 分享到:

宋永科

 

    原标题:当年被飞石砸伤的两名武警:一个已重回部队 一个仍在家休养

 

38岁的宋永科,是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六中队的一名工程师;23岁的燕凯凯,是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六中队的一名班长。420芦山地震发生后,他们两人第一时间随部队进入灾区救援。2013年4月21日中午,部队正在抢通龙门至宝盛乡、太平镇的“生命通道”时,一波余震突然袭来,造成玉溪河沿岸大片山体崩塌。宋永科和燕凯凯在掩护老百姓撤离时,一同被山崖飞石砸中,伤情严重。

 

芦山地震已过去一年,他们二人近况如何?近日,记者再次联系上二人。

 

宋永科 38岁 江苏人 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六中队工程师

 

左耳失聪小腿麻木 他盼望早日归队

 

2013年4月21日晚,被飞石砸伤头部的宋永科,在接受了5个小时的开颅手术后,才总算捡回一条命。如今,他仍在老家江苏新沂休养治疗。那次严重的负伤给宋永科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,就让我先回家休养治疗。”

 

受伤后,由于脑部神经受损,宋永科失去了左耳的听力,“找了很多次医生,都说治不好了。”此外,他的左小腿因为形成了血栓而麻木,至今只能缓慢行走。现在,宋永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当地医院进行针灸治疗,空闲时就由妻子陪着到家附近走一走;不过,大部分时间他还是待在家里,休息,或是跟妻子聊聊天。“我现在连书和电视都很少看啦,因为头晕,再说看了也记不住了。”受伤后宋永科的记忆力减退得厉害,“每天吃的药,有时都要人提醒。”他不好意思地轻笑了两声,声音中却听不出低落,他轻轻跟记者说:“有些不能好的,不能再去纠结了。”死里逃生不容易,宋永科是明白的。

 

他的挂念:期待早日归队 常通过电话联系战友

 

38岁的宋永科,已在武警部队度过了20年春秋。身为工程师的他长年东奔西走,从事工程质监工作。战友们说,宋工业务过硬,心中时刻装着工作。可如今,再说起工作,宋永科的声音有些黯然,他缓缓地说:“我自己感到,现在(再去做以前的工作)有困难了,不能再从事了。”

 

当兵20年,这是宋永科在家呆得最久的一次,责任心极强的他却为此有些不安:"不能在岗位上干点事情,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,我感到愧疚。”何时归队?对仍在恢复期的宋永科还是个未知数,却也是他最期盼的事之一。现在他每个月都会向支队汇报一次恢复情况,也常常会给战友们打电话。很少出门的他,却对千里之外的部队情况很清楚,"前天才通了电话,说是一部分人在江油搞抢险救灾演练,一部分人在搞新营房建设。"当说到这些时,他的声音大起来,语速流畅,自然得仿佛从未离开部队一样。

 

燕凯凯检查设备

 

燕凯凯 23岁 山东人 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六中队爆破班班长

 

体内留下四颗钢钉 他已重回部队

 

撤离芦山,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六中队很快接到新的任务——绵阳新营区前期施工。12日中午,绵阳吴家凉水村新营区施工工地上,推土机、挖掘机、重型卡车穿梭往返,一派繁忙,武警士官燕凯凯正在他们之中。

 

芦山地震后,燕凯凯为保护村民撤离被石头砸伤。如今,他也重回部队,回到了他的岗位上。

 

燕凯凯显得有些腼腆

 

回归:

 

“卡脖子”工程带头上

 

中午12点,准时开饭。

 

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六中队中队长肖维斌一声令下,工地上轰鸣着的大型机械陆续停了下来。这里是正在进行前期施工的武警交通三支队绵阳新营区,以后将成为这支部队新的驻地。远处山丘已经被大型机械啃出了一条道。过了好一会儿,燕凯凯才带着几名战士从这条道尽头的山凹里跑来。

 

燕凯凯,微胖,身上一套旧军装,有些年头了。咧嘴一笑,才让人想起,这位23岁的“老兵”其实还非常年轻。

 

去年4月21日,燕凯凯和战友在芦山地震灾区救援时突遇余震引发的山体塌方。燕凯凯与中队工程师宋永科被滚落的飞石击中负伤。燕凯凯被击中颈椎,宋永科被击中头部和腿部。

 

燕凯凯清醒后第一眼便看到了父亲,他从山东东营老家赶来。父子俩之间几乎没有对话,“我爸了解我,受这个伤,他不会怪我。”

 

去年8月,接受手术并在医院康复治疗后,燕凯凯回到山东东营老家休养。这是他参军3年第一次回家。在家里,出院时无法转动的头部得以恢复。

 

今年春节后,燕凯凯重回部队,战友们已经受领了修新营区的任务。

 

中队长肖维斌问:“行吗?”

 

燕凯凯答:“没问题!”

 

“那就到爆破班,定岗。”肖维斌很清楚,燕凯凯到了爆破班,负责打炮眼,就是顶到了第一线,“这是‘卡脖子’工程,辛苦,危险。”

 

对于中队长这样的“照顾”,燕凯凯很满意。对他来说,伤愈归来,不照顾才是最大的照顾。

 

燕凯凯在工作中

 

群体:

 

生死兄弟仅剩6人

 

参加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时,燕凯凯刚转士官3个月,是中队最年轻的班长。

 

在抢通道路时,部队不是按照班的建制上人,但燕凯凯仍在梯队中冲在前面,“安全员,就是站在最危险的地方,最后撤的人。”余震发生后,燕凯凯和宋永科看着飞石如雨,他们大喊,挥舞双臂示意、将群众推出危险区域……尽力保障其它人的安全,唯独不能先撤。

 

被飞石打伤后,燕凯凯和宋永科送医抢救。战友们虽然很担心,也必须留下,把路抢通,完成任务。

 

今年春节后,燕凯凯回到部队,迎接他的是中队长、指导员和几位班长。之前带的兵,复员的复员,调走的调走,他竟也没能赶上送他们。

 

“当时现场有十多个人,留下来的也只有我们个了。”燕凯凯有些黯然,都是一起经历了生死的战友兄弟,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有。

 

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”二班长田育波在余震发生时同样担任安全员,幸运地躲过了飞石,他经常规劝燕凯凯,“能好好地回来,就继续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。”

 

生死兄弟,要一起继续坚持下去。

 

变化:

 

伤痕让他更沉稳

 

燕凯凯后颈留下了一条疤痕,从脑后延伸到项背,足足一巴掌大小。里面是4根钢针,1块取自后背脊骨的骨头。

 

“现在还好,不知道年纪再大点,会不会有后遗症。”燕凯凯说出担忧的时候很小声,在回家休养期间,他也收集了不少相关信息,这成了他内心难以纾解的压力。

 

还有沉甸甸的荣誉——荣记一等功。这枚奖章保存在中队的库房里,要看,得从施工工地去库房里拿。奖章崭新,看得出经常擦拭。装奖章的盒子却已经烂了,应该被无数次的装进装出。

 

不论是压力还是荣誉,对现在的燕凯凯来说,都是这一段经历给他带来的“重量”。肖维斌关注着自己的这个兵,既不能让这“重量”太轻,让燕凯凯飘起来,也不能太重,而压垮这个还在成长的年轻人。

 

“稳重了。”肖维斌这样总结燕凯凯的变化。以前中队的开心果,文艺汇演演小品能乐死人,现在能经受伤痛,直面压力,“这一切,更能激励他,让他更高要求自己。”

 

“90”后一等功臣燕凯凯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记者 陈俊 黄云 摄影 李国东)

 

 

编辑:RW001

相关新闻

热门标签

  • 合作媒体
  • 友情链接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我要链接 | 版权声明 | 法律顾问 | 广告服务 | 技术服务中心
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.
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-000057